2023香港假共居生活真劏房現象
所謂共居,就是一群人共同租住一個更大的單元,強調在同一個屋簷下共享廚房、餐廳、餐具等資源,共享家務、技能、相互照顧,重新建立鄰里關係。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公共政策研究所住房政策中心的說法,共居生活社區的原則大致包括以下四個因素:
- 由住戶參與住所的設計過程
- 共享房屋及共同擁有土地
- 鼓勵互動的建築設計
- 協同社區管理
共居公寓可以讓有共同志向的青年住在一起,卻有各自獨立的空間。通過共享設施來改進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,與他人互動及互相照應來肯定自我價值。住在一起不僅僅是共用設施,承擔不同的責任,還可以定期參加聚會,建立更深的鄰里關係。
香港的房屋問題
今天,香港人最關心的是房屋問題。香港房價連續八年全球最高,打工仔不吃不喝要十九年才能上車。近年來,美國、歐洲甚至亞洲都開始共居;有鑑於此,香港政府和社會福利機構也推出了“社會房屋共享計劃”。希望共生共存能為香港的住房問題提供出路。而且由於需求大增,投資者也紛紛將舊樓或酒店改建為共居項目。
相關內容: 新手及打算租屋人士地區推介
相關內容: 盤點適合一人入住的5種平租屋(比較租金/退租期/裝修)
相關內容: 我能通過壓力測試嗎?

工作環境和類型的改變
全球單身青年人共居生活現象普遍,趨勢導致創業型共居,即職業背景相同的青年人住在一起,把家變成辦公室。目前,世界上幾個最大的共居生活空間,其中許多是通過共同工作空間的業務擴展而擴展的。共享的設施讓人感覺像是在谷歌或蘋果的辦公室裡,很受年輕專業人士歡迎。共享括圖書館、工作室等公共設施。連接工作空間、社交空間和日常生活。
相關內容: 2023年搬出去自己住開支洗費全面睇
核心家庭的衰落和單身主義的興起
共居空間的增加是因為單身人士的增加。單身、晚婚、不婚越來越普遍。比如瑞典和紐約有一半的人是單身,日本、韓國和台灣的單身人仕約佔三分之一,中國單身人口已經超過2億。對許多人來說,獨自生活不再是組建家庭的無奈選擇。一個人的自由生活才是理想的生活模式。沒有了組織家庭的約束和必要性,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,比如共居生活。

共居公寓與劏房
有些人把今天描述為共居年。共居公寓應運而生,年中政府注資建設青年公寓,似乎解決了年輕人的居住出路;但與此同時,也有人批評共居公寓是“掛羊頭賣狗肉”,但真相只是豪華版劏房房間。以下列出真共居公寓與劏房分別:
共居公寓 劏房
- 人均居住: 80至200呎 60呎
- 租客類型: 單身人仕, 自由工作者、青年創業家 低收入家庭及人仕、新移民等
- 平均呎租: 100 元 40元
- 鄰里關係: 有舉辦活動,鼓勵租客互相認識, 鄰里關係不緊密、亦由於劏房
共享生活,擴展社交網絡,實際參 彼此太接近,缺乏私隱,導致
與度不及外國共居空間 常有爭執
- 居住環境: 除每人的寢室,共享廚廁,及其他 環境通常比較惡劣 , 甚至不符合
設施,型格裝修及有清潔服務 建策物條例及消防條例
相關內容: 2023盤點服務式住宅的好處

共居原意
據學者Matthieu Lietaert的研究,共居的關鍵在於生活質素與人際關係,共同生活和分擔日常生活工作,提高資源分配效率,生活質素也不會因分享而下降,強調社群連結。在歐美,共居首要關注的問題並不是住屋需求,而是解決現代城市生活的疏離感問題,不僅共住更要共生。
共居概念到了香港,變成一種解決住房需求的工具。雖然共居單位質量比劏房稍微好點,但還是擺脫不了劏房模式,入住者生活質量下降,鄰里關係差,與共居生活的初衷大相徑庭。共居空間的名字更被商人作為獲利的工具,實質是假共居真劏房,美化地產霸權和消費文青觀念,以全新的裝修和風格佈局吸引年輕租客,本質上就是高級劏房及籠屋床位,劏房住戶從基層蔓延到收入較高的年輕上班族,反映出香港畸形樓市的情況越來越嚴重。
服務式住宅
亦有年輕專業人仕慮服務式住宅,像家居一樣的感覺,加上酒店式的服務,免了做家務、家務分配的麻煩,是一大賣點。
服務式住宅租期靈活,質量有保障,而且隨著疫情的持續,服務式住宅的租金都下降了,比以前要更優惠,無論長短租,都不失為租樓的理想選項。另外,服務式住宅一般房型選擇比較多,任君選擇。有的單位可以開窗通風,有的房間有洗衣機,可以明火烹飪。
至於要找盤源也很方便,例如服務式住宅平台Owl Square Co-living遍佈香港核心地區,如熱門住宅包括中環服務式住宅、銅鑼灣服務式住宅,鰂魚涌服務式住宅,灣仔服務式住宅 ,九龍樞紐何文田服務式住宅,旺角服務式住宅,太子服務式住宅,佐敦服務式住宅等,所有服務式住宅單位的構建和設計,可適合任何家庭、朋友夾租或單身人仕,或可為閣下覓得安全舒適住處。
相關內容: 2023盤點租服務式住宅要注意事項